考立佳提分网 | 版权所有| 联系信箱fozairenjian#126.com(使用时#改@) | 管理 本站域名 www.kljtf.com |
这个《太上清净经》白话讲的很不错,语言直白,解释透彻,乃是太上批注的,特此分享给各位道友---------寻佛问道
《太上清净经》白话
老君曰: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;大道无情,运行日月;大道无名,长养万物。吾不知其名,强名曰道。夫道者,有清有浊,有动有静。天清地浊,天动地静;男清女浊,男动女静。降本流末,而生万物。清者,浊之源;动者,静之基。人能常清静,天地悉皆归。夫人神好清,而心扰之;人心好静,而欲牵之。常能遣其欲,而心自静;澄其心,而神自清。自然六欲不生,三毒消灭。所以不能者,为心未澄、欲未遣也。能遣之者,内观其心,心无其心;外观其形,形无其形;远观其物,物无其物。三者既悟,唯见于空。观空亦空,空无所空;所空既无,无无亦无;无无既无,湛然常寂;寂无所寂,欲岂能生?欲既不生,即是真静。真常应物,真常得性,常应常静,常清静矣。如此清静,渐入真道;既入真道,名为得道。虽名得道,实无所得;为化众生,名为得道。能悟之者,可传圣道。
老君曰:上士无争,下士好争;上德不德,下德执德。执着之者,不名道德。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,为有妄心。既有妄心,即惊其神;既惊其神,即着万物;既着万物,即生贪求;既生贪求,即是烦恼。烦恼妄想,忧苦身心,便遭浊辱,流浪生死,常沉苦海,永失真道。真常之道,悟者自得;得悟道者,常清静矣。
太上道祖 亲批 白话注解
天与地之间,看起来,好象就是空的,本来就没什么形体可言,可是天与地之间,虽然是没有形体,却能生出天地之间的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植物,与无生命的沙土石头,及许许多多的物体,天与地的运转,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存在可言,虽然没什么感情的存在,但是天与地之间,却好象是有感情的存在,才使它们不断的运转,天与地的空间,它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,所以,本来就没什么名字可以去称呼它,可是虽然没有名字,但是它却能养育万物,滋润万物,使它们的生命能够继续成长,这的确是一个很玄妙的问题,连我(老子)也不知道它的原因,所以也不知道要怎样去称呼它,那么干脆勉强给它取一个名字,叫做道吧。
这个道的确太玄妙了,包涵也太广阔了,为什么呢,因为这个道,有时候,有些地方是清清净净的,有时候,有些地方就显得非常污浊,有时候,有些地方就活动着,有时候,有些地方就静悄悄的,像天空是一片清净的,大地就显得一片混浊,像天体的运转是属于流动之形,大地的本体是属于静止之物,男人是属于清阳之体,女人是属于浊阴之身,男人是表现外在的,活动的,女人就表现内在的,静止的,因此,清阳之气是上升的,浊阴之气是下降的,如果万物清阳之气不能保守,那么万物的本来灵性便容易下降,万物本来的灵性如果下降,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,万物如果失去了本性的主宰,便容易起了情欲之念,思想与行为便自然而然流于下体之末端,万物的思想与行为如果流于下体之末端,便有阴阳之交合,万物如果有了阴阳之交合,便自然而生长出种种轮回之万物来。
清净是污浊的源头,如水源在上游是清净的,在下游就显得污浊,活动的事物只是清静的基础,如一切的建筑物,都是由活动而来的,这就表示出,活动的力量只是静止的基础,只有清静才是万物的根本之道,所以,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清清静静,一切天地万物,就全部归纳在人的本性之中了,这就是学道的根本。
可是学道的根本,每个人都忽视了,比如说,人的元神本来是喜好清静的,可是都被后天的识神给扰乱了,人的心性也是一样,本来也喜欢清静的,但是都被贪念的欲望牵引去了,因此,一个人如果能够遣除这些贪念的欲望,人的心性,自然就能够清净,澄滤这个心性之后,我们的元神,自然能够清醒,这样的话,六种眼耳鼻舌身意,这些所接触的欲望,自然不会带来干扰,三种贪妄心,愚痴心,嗔怨心之毒素也自然而清灭。
但是有些人就是做不到,这就是这个人的心性,还没有澄清的关系,所以尚有一些欲望还没遣除,如果人能够遣除这些欲望,达到清净的话,你去观察你自己的心,连你自己的心,都会感觉没有了,你再往外看一切形体,这些形体也不是形体了,就是瞭望远处的物体,远处的物体,也不是什么物体了,这三种,心,形,物,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虚幻的话,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旷,毫无一物了,能够这样的话,看到虚无的天空也是虚幻的,连这个虚幻,都能看破以及看空的话,就是一切都没有了,既然知道一切都没有了,心性之中还有什么可以存在呢,本来都是一切假相而已,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,我们就要连这些假相,都不要执着,连假相都不执着了,就是一片静止的状态,心性的静止达到想要静止的心都没有的时候,欲望怎能够生出来呢,能够达到贪念的欲望,完全不生出来的时候,就是达到真静的工夫了。
心性达到真静的状态,然后去应用实行一切事物,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,能够自在自如的人,就是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,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,他就是已经得到,明自本心,识自本性的人,能够达到明自本心,识自本性的人,无论在纷扰的场所,或是在清静的场所,他都能时时保持清静的心,能够经常保持清静心的人,才是真正清静之人,达到真正清静之人,就是已经渐渐迈入真正的大道了。
既然迈入真正的大道,就是修道人所称的,得道,这个名词,可是虽然称为,得道,实在是没有得到什么,但是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苍生,所以才举个,得道的名称,作为他人修道已成的名词,现在我(老子)讲到这里,如果你们能够领悟的人,就可以普传这个至真至贵的圣贤大道了。
所以吾(太上道祖)说,最上等有智能的人,是没有争夺之心的, 只有最下等没有智能的人,才一天到晚产生贪妄的争夺心,最上等有道德的人,是不说自己有德行的,只有最下等有道德的人,才说自己有德行,因为他是一位顽固执迷的人呀,听以,一个顽固执迷的人,会常说自己有德行,但是依我看来,反而是一位不知道什么叫道德的人。
为什么众生不能迈入真正的大道呢,就是因为他常常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,既然有一颗虚幻妄想心,就已经惊扰了他本身的元神了,既然已经惊扰到他本身的元神,他的元神就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了,既就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,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贪求,既然心性产生不必要的贪求,心中就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,既然心灵中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,就会带来忧愁的痛苦,既然带来了忧愁的痛苦,就会扰乱到自己的身心,扰乱自己的身心,自然就会犯下错误的行为,既然犯下错语的行为,就会污辱自己的灵性,既然污辱了自己的灵性,就要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,既然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,便要沉沦于茫茫苦海,既然沉沦于茫茫苦海,就要永远失去真正的大道了,而真正长久的大道,是领悟的人,才能得到的呀,不是别人能够送给你的,所以,能够真正领悟大道的人,简单一句话来说,就是经常身心保持清静的人了。(白话太上清净经完)
三天主考注解《清静经》
清静无为是真空, 大开佛门神道宏。
静心能超三界外, 诚意贯通六合中。
经书温故宣妙谛, 道法知新阐玄宗。
解释真机先天秘, 纯然圣意启愚蒙。
济佛序
世道衰危,天下溺矣。日月来往,添有无穷之变幻。运数转移,实现堪怜之景象。叹哉,红尘酿成处处之劫煞,众生遭受种种之涂炭,斯是天为之欤,抑人为之欤?悲乎!潮流趋来,人人竟尚维新,伦常抛弃,个个不知守礼,援救天下之至道,鲜有人行之矣。虽有三教遗人,多为形色所囿,矧是天命旋归,真道卷隐,修持者仅得其皮毛而已。届此天开文运之际,道劫并倡,以劫收杀恶徒孽子,以道挽救善男信女。诚是玉石分班之期,激浊扬清之时,幸尔缘深,得与为师聚首,同助道盘,以期将来完成正果,立万世不朽之基,成千古不泯之业。尔诸弟子每叹性道之不易参悟,经典之不易研究,常引为憾事。惟此次讲论清静经,犹难瞭解,深感上帝慈悯,特遣茂田为契释义然,亦系尔等诚心格之者也,得此非常之机缘,休自轻弃,能自永持,是师之厚望焉。
------南屏道济序
自序
叹芸芸众生,终日沉醉于孽海,度着无情的岁月,末劫收束的时候,遭受种种劫煞,真是悲痛万分,惨不忍睹呢。推其原因,这都是因为人心不古,泯灭天良所致。孟子说:【天下溺,援之以道】。道为万类生活的要素。中庸有云:【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】。正是证明大道的尊贵。老子为道教之始祖,历代以来救世的苦衷,非是笔下可以叙尽的。
老子姓李名耳,字伯阳,圣母玄妙玉女于殷王 阳甲 庚申岁,梦五色霞光拥太上老君,降于空际,突变为五色流珠,入口吞食之,遂凝圣胎,孕八十一年,至殷王武丁庚辰岁,三月十五日,(即夏日二月十五日)诞于楚苦县 赖乡 曲仁里。圣母见天开数丈,众真捧日而出,因手攀李树,从左肋而生,生时自首顶有圆光,生而能言动,周行九步,左手指天,右手指地,曰:【天上地下惟我独尊】。即指李树以为姓氏,事实已详载于道藏经。周时称为古隐君子,孔子又有【犹龙之叹】,神道变化,实在不能测透。老子遗留的经卷很多,清静经也是其中的一部,全书宗旨是让人归依清净的意思,但是旧本的注解偏重于后天的功夫,依着修持欲想道成天上是很难的一件事。今时特奉母命,阐释真意,注为白话解说,以便容易研究。然而研究之后应当如何?俗云:【念经不如讲经,讲经不如依经行】。善男信女果能体意实践,才合俺呆叟的希望呢!
------三天主考茂田序
第一章
老君曰,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。大道无情,运行日月。大道无名,长养万物。我不知其名,强名曰道。
【字解】老君姓李名耳,字伯阳,谥曰聃,为道教之祖。形---是有形可观,有迹可循的。天地---是混沌初分的时候,气之清轻上浮者为天,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。情---是属于后天,是性的动,如喜、怒、哀、乐、爱、恶、欲等。日月---日为火之精,乃恒星之一,月为水精,乃系地球之卫星,也就是阴阳的意思。名---能称呼标记出来的谓之名。强---刚强不屈,定而不可移的意思。道---万事万物所必循由之至理。
【章解】老子说:大道本来无有形象,但是能够生天育地。本来无有情感,可是能够运行日月的周流。本来无有名称可以标记,但是能够变理阴阳,生发消长养成天地间的万物。如此玄妙,我不知他的名字是甚么,又怕后人无所是从,就依据天理来推测,起了一个定而不可移的名字,就叫作【道】。
【演说】甚么是道?就是无为之真理,万事万物必然循由的路径。它虽然无形无象,内含玄机奥妙,尽用俗人的眼光,是不会看透了的。所以世人多以此为迷信,不知内蕴真意,竟作无稽之谈,真乃管中窥豹只见一斑。老子悲天悯人,一片济世的苦衷,真令人怀念千古,是永久不能忘掉的。就是在世所遗留的经典,如道德、黄庭、清静等经,无一不是真机妙理,无一不是性理秘诀,堪叹后之学者,多有智者落于顽空,愚者流于执相,这空而不空的道理是不易测透的。孔子尚有【犹龙之叹】,何况平庸的俗子,更不能见其真相。即清静一经,多有认为抽添搬运吐纳的功夫,以讹传讹,真是遗误不浅。有者依此修持,直如刨砖磨镜,百无一成,有负老子的在天之灵,这是多么悲叹的事啊!现在天道应运降世,明师承命普度众生,以神道设教来挽化苦海中的迷子。浩劫即在目前,时机不容稍缓,大声疾呼,愿亿万生灵,得登济世之慈航。
呆叟承领上帝之圣旨,各地宣化成全。见研究清静经的人们,多因注义未明,深感困难。俺为方便明了起见,所以借机注释白话解说,以作研究者的参考。
老子首章说道无形、无情、无名的原理,也就是道德经所说的:【无名的朴】,生机一动而能生育天地,运行日月,长养万物。这无为的妙用真是只可意会,而不可言传呢。北海老人曰:【画前之易非神难见,不传有道非圣难知】。老子为圣为神,以这无为的妙理,立名曰:【道】,绝不相强。无奈现世的人们,崇尚科学,执于形象,故此不可捉摸的真理,则无人过问了。哪晓得科学之由来,原出自哲学,世人多称哲学为科学之母,并称老子为哲学之鼻祖。因哲理本属抽象,故世人多有不知。诗经上说的:【明哲保身】,也就是让人明道的意思。大道的深远,不能一言而尽其义。所以大学上说:【物有本末,事有始终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】。希望同胞兄弟,努力进步研究,自能智慧大开,照穿一切,无处不是光明呢。诗曰:
无形无象更无疆,一理流行贯八荒。
万物长养天地育,五行生克日月光。
真空非空含妙相,无为有为透玄黄。
缘深能得明师指,了达圣业永留芳。
第二章
夫道者有清有浊,有动有静,天清地浊,天动地静,男清女浊,男动女静,降本流末,而生万物。
【字解】清---是空虚纯洁的意思。浊---是污浊不净的意思。动---是移动作为的意思。静---是寂然安止的意思。降本---是分赋的理。流末---是造成的象。
【章解】这包罗万象的道理,无微不至,无所不含。也有纯洁,也有混浊,也有动机,也有静意。不过在它没有发现出来的时候,凭俗人的眼光是察不到的。到了生育天地,才知道天能周行不息,地能载物不辞。到了生人的时候,才知男秉乾道而成,所以为清为动。女秉坤道而成,所以为静为浊。一切动静清浊的真理,都是由根本上分赋下来。阴阳相感,真理寓乎其中,自然会生出天地间的万物来。
【演说】这一章是一本散于万殊的意思。无机一动,分晰出天覆地载的消长,阴阳动静之变化。普遍周界人人各具一理,物物各具一天,所以易经上说:【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】,降本流末,曲成万物而不遗,这正是上帝造万物的起端。但是上帝为了生天地,造万物,一点也不惜力,也不辞劳,将世界治理的应有尽有,让众生来享受这一切的幸福。最可悲叹的是众生只知享受安乐,便忘了法天则地的大道。看现在社会上一般沉醉的男女们,真是污浊不堪。衣冠禽兽触目皆是,唯恐脏了俺呆叟的笔,也就不一一剥露其真相了。芸芸众生,为了贪生怕死,遭受风尘的埋没,汩灭了自己的良知良能。对于无为的道理,更是石沉大海,消灭的无影无形了。更加利益熏心,早将天理良心,丢在脑后,沉醉梦乡,一味温柔,被情枷枷的特严,被爱锁锁的特牢,哪有功夫来研讨无为的妙道,追究性理的根源呢!即便有些修道的人们,不是铜墙铁壁,无门而入,便即夙孽太重,明师难遇。否则,智者过之,愚者不及。所以惹的孔子叹惜【道其不行矣夫】的话呢。
诗曰:圣意罔极混沌初,皇恩一本散万殊,
乾坤栩栩参造化,动静如如尽功夫。
激浊扬清道悠远,法天则地德不孤。
若趋声色沉孽海,滔滔波浪几时出。
第三章
清者浊之源,动者静之基,人能常清静,天地息皆归。
【字解】源---是根本源流。基---是根底基础。悉---是明悉的意思。归---是附纳归入的意思。
【章解】这玄妙无边的大道理,就含者清浊动静呢。可是细心追究,轻清的天还是重浊之地的起源呢。因为九重宗动天,本系一气流行,而属于动,可是确为地静之基呢。人若是能够至诚无息的常清常静,自然连天地都要归纳在你的本性中呢。
【演说】这一章是让人知本的意思,前章说的降本流末,字义非常深远,恐怕人恋末失本,所以老子再再叮嘱。这样的苦心,真是令我呆叟也万分的感激呢。而且又含着回转先天的工夫,后人多以此为搬精炼气之解,实在贻误不浅。本来清浊动静皆属后天,如先天无极之真理,那就无所谓了。清者显而易见的是指气而言,浊者就是象了。都知道由理而生气,由气而生象。所以地之为物,也不过是气包中的一弹丸而已。故此清是浊的源头呢。男清女浊,也是这个道理。本来一有人身,即是后天。当初天生人的时候,是禀受阴阳之气,贯之一真理而成形。男秉乾道为清为浊,女秉坤道为浊为静。故男子为女子的主,女子为男子的助。圣人所说的:【出嫁从夫】,就是此意。不过现在的人,不明根本,不知道德,以致阴阳乖舛,男女不分,纲常不整。以今昔之比较,实有天堂地狱之分别。写到这个地方,不由的替世人捏一把汗,如是永坠沉沦,何日出头露面。幸今皇母慈悯,真道复兴,教人明白这个道理,看破红尘,冲开枷锁,果能常清常静,视天地为逆旅,知光阴为过客,潇潇洒洒,逍遥界外,直如在世的神仙,不拘于声色,不囿于五行。真是到这个时候,连天地都归纳在自己的本性中了。
诗曰:万物之灵人独尊,性统四端智慧深。
寄尘有信当知本,处道无为但率真。
总恋声色失觉路,难免沉沦困迷津。
愿尔皈依常清静,诚报天恩与师恩。
第四章
夫人神好清,而心扰之。人心好静,而欲牵之。
【字解】神---阴阳不测之谓神,亦犹性也。扰---是搅乱的意思。欲---是嗜欲,即性情之所好者谓之欲。牵---是引之使前牵动的意思。
【章解】上帝所赐给的元神,本来是纯洁无染,虚空无碍的。因为受到人心的扰乱,便将灵明的元神给蒙蔽了。人降生后的初心,无嗜无欲,也是很安静的。因渐渐的长大起来,知识渐开,熏陶渐染,有了私欲之念,受到俗情物欲的牵动引诱,便将人心驱使得如失缰的劣马了。
【演说】前章说到人能至诚不息的常清常静,连天地都归纳在本性中。正是孟子所说的:【万物皆备于我矣】。但是苦海波浪滔天,私欲横流,哪一个能皈依清静之道呢?尽作些妄贪妄取不仁不义的事,被那七情六欲的缠扰,多数人都染上了不良的嗜好。小则害身性命,大则倾家亡国。看到世界的现象,不由掩面而泣。咳!【英雄有泪不轻弹,只因未到伤心处】。多少佛子都入了迷魂大阵,不但不知觉悟,反而以害为利,以苦为乐,愈趋愈下,沉沦到无底深坑。孔子有云:【民吾同胞,物吾同与。】不忍人物遭此残酷的浩劫,更不忍良莠混淆,玉石同焚。当如孟子所说的:【天下溺,援之以道。】故应此时上帝降下济世的宝筏,复差传道明师,普度三曹,大施宏恩。又令诸天神圣,同助弓长。故而真宗阐明,直指人心见性成佛。重注三教之经典,大阐一贯之渊源,挽化众生,回心向善,方能脱出这无情的漩涡。然而上帝所赋的真灵,因久被风尘埋没,已然明而不明。
这一章书说的是【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】,理性受到气秉的包围,人心受到物欲的引诱,也就是理蔽气,气蔽物的意思。久迷本面,丧失真常,如此以往,不能摆脱,总是轮回转变,何等苦恼。谚云【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】。希望众生早一天的觉悟,早得一日的超脱,才不辜负俺呆叟的一片济世的苦心呢!
诗曰:人心好静欲多牵,劝君当将六门关。
修身诚意惟格物,清心寡欲须戒贪。
实用四勿常克己,体行八德时格天。
一念不生无可扫,金丹不炼自然圆。
第五章
常能遣其欲,而心自静。澄其心,而神自清。自然六欲不生,三毒消灭。
【字解】遣---是格除的意思。澄---是由浊入清的意思。自然---是无所勉强之意。六欲---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三毒---贪、嗔、痴。
【章解】如果能够永久的将一切私欲杂念格除了去,人心自然能平静不妄动了。心不妄动,再加上澄清的功夫,元神自能洒洒脱脱,虚空寂静,一点挂碍也没有了。不用再去造作勉强。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决不会再发生出来。贪、嗔、痴也就消灭的无踪了。
【演说】这一章是归本还原,明善复初的意思。虽然说是遣欲心静,澄心神清。但是行起来,完全是自然的功夫。大学上说的:【格物】,中庸上说的: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,】和道德经上说的:【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】,都是让人克己,率性的秘诀。不过人心一动,便会生出许多变化。佛云:【心生种种法生,心灭种种法灭】。一着动机,六门大开,眼要贪色,鼻要闻香,舌要贪味,耳要贪声,心触俗情,意生贪求,嗟呼!【五色令人目盲,五味令人口爽,五音令人耳聋】。如此则神不安舍,不知发生多少可悲可惜的事呢!若是依着颜夫子的【四勿】,【非礼勿视、听、言、动】,哪能不达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呢?楞严经上说:【菩萨见欲,如避火坑】,众生已被声色所迷,苦苦追求,惟恐不得,哪肯再躲避不纳呢?凡有利于我的都要贪求,稍有违逆,便生嗔恚,痴心迷理,而生出许多烦恼障碍来。众生因昧于六欲三毒,着于色相,故不得见如来。今时得道佛子,佛缘深厚,明理虔修,自能一步直超。果有遣欲澄心,全始全终之志,不生半途而废之心,自无功亏一篑之叹。遵而行之,自能达到心静神情的功能了。
诗曰:心扰欲牵苦无穷,轮回转变几时停。
欲觅性中真面目,勿恋身外假虚荣。
三心四相当尽扫,五蕴六欲自能空。
洒洒脱脱无挂碍,何愁大道不成功。
第六章
所以不能者,为心未澄,欲未遣也。
【字解】不能者---通俗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意思,亦是没志向者的措词。
【章解】能字含有深远的意思。如其能的时候,则可以一性圆明,复合无极。不能的原因,是因为心中的杂念还没澄清,是私欲没有除尽的原故。
【演说】这章是指修道无恒,中途而辍者说的。前章也曾经说过,修道贵乎有恒。如欲虔修,而没有坚志,自然心不能澄,欲不能遣。果能立下决心,则事情无不成功的。论语上说:【士不可不宏毅】。谚云:【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】何况修道更是贵乎专一,否则说的天花乱坠,地涌金莲,不能知行合一,亦是枉然。常言:【空谈无补】,也是警告言过其行的人说的。如果体道修持,定能返本。拿定把握,不怕一切荆棘,虽有千磨万考,也不妄生退缩之心。当知冤孽不了,难把乡还。明白这个道理,即知魔考是成道之母。遇有逆境,是考人之至诚,遇有逆事,是考人的智慧。总之,不要因一念之差,遗恨终生,永坠轮回,悔之莫及。若不早得超脱,惟恐时不久待。故北海老人有云:【万劫千生得此身,几回出没几回循,此身不向今身渡,更待何时渡此身。】明透此意,自悔往者不及,来者可追。甚至说到,心何能澄,欲何能遣,下章尚有研究呢。
诗曰:眼前货利休妄图,勿惹风尘荡五湖。
须籍圣道成圣业,莫因凡福作凡夫。
幸得三宝明旧主,虔修一贯返故都。
今生不向彼岸度,劫后忏悔复何如。
第七章
能遣之者,内观其心,心无其心,外观其形,形无其形,远观其物,物无其物。三者既无,唯见于空。
【字解】观---是察望,此处含有达观其真理的意思。见---是物接于目,而能加以辨别的意思,也可做现出来讲。空---理之体曰空,亦是诸法一无所有的意思。(诸法空相的意思。)
【章解】---能够遣除物欲的人,回光返照,内观自心连心也没有了,哪还有什么欲呢?外观其形,连形也没有了,达观天下的物,连物也没有了。心、形、物既然都没有了,唯能现出来的只有自己真空的自性。心、形、物其没有的原因,是自己一性圆明,超然物外,不为浮俗所绕,明瞭身心幻境,万物无常,不被声色所迷,朗然天真妙意得存。这样玄之又玄的性理,真是不能一言而尽其义呢。
【演说】这一章书是让人破除色相,重见如来真面目的意思。佛云:【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】。有云:【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】。由此看来,凡是有形象的东西,都是虚幻不实的。所以老子说:【内观无心,外观无形,远观无物】。无心自然不起欲念,无形自然免忧患,无物自然没贪求。三者都没有了,才是真空生妙有的时候。若是恋相不舍,便要永久沉沦孽海,不知何日才是出头之日呢!再说人之色身,根本出没无常,所以顺治皇帝出家诗上说:【未生我时谁是我,生我之后我是谁?长大成人方知我,合眼朦胧优势谁?】可惜一般世人,把假色身视为珍宝,到处趋吉避凶,朝夕转变,为了安然长存,于是乎又作了些上干天怒,下遭人怨的许多坏事出来,反而促短了自己的寿命。呜呼!以假妄真,殊为可叹,将自己一团虚灵不昧万劫长存的真性,反到葬送到九泉之下。老子看到这个地方,为警醒世人,曾有言曰:【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,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?】是让人明白假身之外方是真身。故临济禅师有言:【真佛无形,真性无体,真法无相。】堪叹世之愚人,不但不能忘其形体,反以假体为真,殊不知现在如何荣华富贵,百年光阴,犹如弹指,三寸气断,色身能永在吗?值此天道普度,菩萨仙真,临凡助道,各人的根基,又有谁知?呆叟大声疾呼,愿世人早觉迷梦,睁开你的慧眼,自能看穿色相,洞观无碍,真假认清,轻重明辨。挥起你的降魔杵,举起你的斩欲刀,急速借假修真,一旦功圆果满,才知俺呆叟的话不假呢。
诗曰:万缘生灭意从从,悟尽尘劳俱是空。
放眼休观是非是,修身勿论苦乐情。
三心了却心心了,一窍通时窍窍通。
自性般若随时现,无时无地不光明。
第八章
观空亦空,空无所空,所空即无,无无亦无,无无既无,湛然常寂,寂无所寂,欲岂能生,欲既不生,即是真静。
【字解】湛然---是形容极清幽的意思。寂---是安然清静的意思。
【章解】上章所说的,【三者既无,惟见于空】。这个【空】乃是空洞一无所有了。如果若是能空到极点,无所再空了,所余者是一个【无】字,然而这个【无】字,亦应用功夫把它没有了。到此地步,连这【无】的功夫都不应存在。因为有所住,即不为真空,如何能生妙有呢?既然【无】的名字、【无】的功夫都没有了,这时方算入于清幽常久的安静了。但是寂静到了极点,亦不知其所寂了。此时的心性,已然离开尘俗的境界,私欲杂念,怎能够再生起来呢?私欲杂念之心,既然不能再生,这才是真实的清静呢。
【演说】由上章可以知道,人之所得乎天的真性,是没有形色的,然而又恐世人误解了这个【空】字的真意,不能了然,所以不得不把老子所说的【空、无、寂、静】的奥旨祥加解释。须知所说的【空】不是【顽空】,所说的【无】不是执著于【虚无】,所说的【寂】并不是静坐观空的呆板。如果能悟穿了,【真空妙有】才是真静呢。今有一般修行的人,远离了一切人情,将自己父母妻子置之不顾,把五伦八德亦认为乌有,也不劝化世人,自认己为世外高人,还希图超脱成仙成佛,岂不知自心已执偏见,将来也不过落一守尸之鬼而已。有什么好处呢?金刚经上说: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】,就是叫人修道不应当执形着相,方能观见真空呢。佛家谓:【法本不无,莫作有见,法本不有,莫作无见。】中庸又说:【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】。虽言【无声无臭】而不言【空】,就是恐怕世人误解【空】字,并且连有无的念头,都不当存,方是真见,才能入于清静。所以慧能六祖说:【无念念即正,有念念即邪。】不存有常寂之念,方可真实的常寂呢。
诗曰:至诚无息体自燃,空空自如何须观。
无所空时即是妙,有点念头却非禅。
寂无所寂不知寂,玄之又玄难言玄。
自能觉悟体真意,普施慈怀挽狂澜。
第九章
真常应物,真常得性,常应常静,常清静矣。
【字解】真常---真是不虚,常是不变,即是指真理而言。性---天之所命于人的,人之所得乎天的叫作性。
【章解】用那真常不变的理,来应付万事万物,能够真实不虚的去作,便能得万物的性理。不但是平时如此,即便应于万事,亦是事来则应,事去则静。果能这样的平静,自强不息的作下去,便能永长虚空无碍,寂然安止的不妄动了。
【演说】上章说的是【欲即不生,即是真静】。这一章是解释怎样才能作到真静。观今世人,有的只能静而不能动,或者能动而不能静,此乃凡夫又何足道呢?况且只是独善己身,不能兼善天下。但是老子说的真静,是【奥理取静】的真意。在自身本具有常而不变的理性,更是无为无畏,良知良能的。如果能得到明师指点,自然大德重明,顿现真如。中庸云:【惟天下至诚,为能尽其性,能尽其性,则能尽人之性。能尽人之性,则能尽物之性。能尽物之性,则能赞天地之化育。可以赞天地之化育,则可以兴天地之参矣】。况人为万物之灵,无时无地不在事中,万事万物,各具真理,明理则处之得当,否则昏乱无章。现在的人们,因都迷失本性,不讲真理,故此你争我夺,把世界扰了个乱七八糟。我呆叟真有点看不下去,所以得将老子救世的苦心说出来,好让大家行持。如若能够用那真常的理,来应付万事万物,自然能合乎真道。中庸云:【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】如此便没有什么灾星劫煞了。自私心、妄取心、欲心不会再生了,行出事来一定是坦白的,平静的,能这样的作下去,不是就皈依清静了吗?不但一人如此,扩而充之世界众生也都如此,真不难重见尧天舜日呢!
诗曰:清静无为无不为,有感悉通理无亏。
谁可判分清浊理,孰能循守动静规。
心神洒脱观自在,智慧光明了是非。
奥理精华几个悟,学禅空到性如灰。
第十章
如此清静,渐入真道,既入真道,名为得道,虽名得道,实无所得,为化众生,名为得道。能悟之者,可传圣道。
【字解】渐---是由浅入深有次第的意思。化---是教化。众生---新译为【有情】,旧译为【众生】。众生二字有三意(1)众人所共生之意。(2)众多之法假和合而生,故名众生。(3)经众多之生死,亦名众生。圣道—大而化之谓之圣,必由之路谓之道,简而言之,即是圣人的心法。
【章解】既然是达到如此的清静,就可以渐次的步入真道了。既然得入真道的门径,便可以说是得着真道了。虽如此说,确乎毫无所得。还必顺普化有情,同登彼岸,方可称为得道的。能悟透了这个道理的人,才可以传布圣人的心法呢。
【演说】上章所说的清静之道,意义非常的奥妙。惟恐少人参悟,不知其中的真意,真是叫老子叹息不止呢。又怕后人以为皈依清静之后,便自以为得道了,所以又有这一章的解释。皈依清静,虽说是得着道了,但是不培德不能消冤,不行功不能了愿,还是不能了却生死。所以说起来还是毫无所得,也不过只落个独善己身的小乘徒而已。于世人可有什么好处呢?必须时存济世为怀,慈悲为本的念头,普度众生,使人人脱出轮回之苦,地狱之灾,才合乎修道的本旨呢。佛云:【众生不成佛,吾誓不成佛】。故此讲经说法,普度群迷。孔子周游列国,杏坛设教,完全是让人明白明德新民,己立立人,己达达人的真意。以及耶稣的博爱,替众生赎罪,并说:【世上的人们,有一人的德不明,就是我的德不明。】这些事都是舍己从人。故道德经上说:【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】。有云:【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】。圣人所留下的一言一行,都是修道的模范。中庸云:【动而世为天下道,行而世为天下法,言而世为天下则】。果能效法去作,哪能不道成天上,名留人间呢?现在到了三期末运的时候,天道应运普度,明师继往开来,温故知新,祖述尧舜,崇遵孔孟,重阐一贯之真机,恩施三曹,真是【百世以俟圣人】的话,却言符其实了。旧本所著的这一章,说道:【三期普度,道须人传】,而今正当明师承领天命,挽化九六原灵。倘能够得遇明师,亲受指点,方不负此一生呢。
诗曰:定静功夫大自然,何须炉中炼乾元。
原人多为丹经误,迷子未能圣意参。
苦海沉沦何日脱,乐境逍遥几时还,
但愿得道能布道,不负恩师阐真传。
第十一章
太上老君曰,上士无争,下士好争。上德不德,下德执德,执着之者,不明道德。
【字解】太上—-是最上称呼,尊敬老子的意思。上士---是德学兼优,而且深明道理的人。下士---是德薄学浅,而且执着的人。德---是有功于世,有恩于人者谓之德。也就是率性而行,发于事的叫作德。
【章解】老子说:【上等的贤人,因他深明大义,故没有什么争贪。下等的愚人,因执着己见,不察情理,总是好起争贪。上等有德的人,行了有功于世,有恩于人的事,还不以为是德。下等无德的人,有心积德,做一点有德的事,便要自持有德了。因他是不明道德的真意。
【演说】这章书是老子特别关心修道的人,不要起争贪的心,不要执德的意思。既然说是【虽名得道,实无所得。】这显而易见的,真道是无形无相,无为而无不为的。明白这个道理,晓得万象皆空,到时终归于尽。渺茫一生,空自后悔,能够寻出超脱之正路,方不致永受轮回之苦。既然悟透人生是梦幻,还有什么可争的呢?况且富贵贫贱,皆是命中造定,故孔子有云:【富而可求也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,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】。但是一般愚昧无知之人,尽作些行险侥幸的事,贪求声色,殊不知终日营营,刻薄成家,一旦天灾病孽,仍是苦不可解。常说:【人不与命争】,就是这个意思。明白天理的人,处处以济人利物为本职。并不自彰其德,可是德已然就有了。朱子曾言:【善欲人见,不是真善。】况且有德的人,是为而不恃,功成弗居,永久是兢兢业业。戒慎恐惧的作下去,他的德是永远不会消失的。但是有等人,也知修德是一件好事,到处作些有作有为的善事,只恐旁人不知,埋没了他的美誉,处处夸张。不料想如此一表,反为不美了。道德经云:【自伐自功,自见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,自矜者不长】。这样的人,是不明道德的真意,真是可惜呢!呜呼!近代人心不古,世态炎凉,连有为之德都不做,只知你争我夺,唯利是图,以致世界坏到这个地步。咳!孟子云:【上下交争利,而国危矣】的话真是不错。
诗曰:谁将尘缘尽悟空,惹动牵缠苦无穷。
声色货利嫌少得,富贵功名总多争。
执行着象失性理,背觉合尘昧灵明。
上德普化超宇外,堪怜愚夫转飘零。
第十二章
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,为有妄心。
【字解】妄心---虚妄不实的人心,也是妄想分别之心。
【章解】现今真机普度,道降庶民,凡是善男信女都有得道的机缘。然而众生仍是认假不认真。推其原因,惟有妄心所致。因妄心一动,道心难现!离道很远,所以不能得真道。
【演说】这一章是承上一章说的,前章说的无非:【无为】、【有为】的分别。如果存有为之心,不但不明道德,还不能得真道呢。再看现世的人们,哪一个不是勾心斗角,利欲熏心?故此虽然科学昌明,物质净化,衣、食、住、行不为不便,但是扪心自问,不但不能享受,反倒受了罪啦。交通便利,战场扩大,故此造成空前未有的大劫煞,普天之下,何处是安乐乡呢?细想劫数的造成,还不是因为人心不古吗?楞言经云:【心平大地皆平】,佛云:【修桥补路,不如先平心地。】佛祖的立言,真是不假。故而天道应运降世挽此浩劫,重整尧邦,化人人回心向善,愿各各脱出劫渊。大千世界,一道同风,快乐可想而知。所以,呆叟不惜唇舌苦劝众生,希望大千佛子,共脱苦海,同登道岸。倘若妄心不除,难得真道,永坠沉沦,那时后悔也就来不及了。
诗曰:众生流浪转循环,妄心一动惹牵缠。
切切行功结后果,速速积德了前冤。
此时不将真道得,何日方能故乡还。
嘱尽忠言当觉悟,睁眼即见菩提船。
第十三章
既有妄心,即惊其神,既惊其神,即着万物,既着万物,即生贪求,既生贪求,即是烦恼。
【字解】惊---突然害怕叫惊慌,言戒惧的意思。着---是着受的意思。贪---是染着六欲之境而不离之意,和【爱】字名虽不同,而理是一样的。求---是索取的意思。烦恼---是一切贪、欲、嗔、恚、愚、痴等,能使烦心恼身的叫烦恼。亦是闷闷不乐的意思。
【章解】上章说的众生不能得悟真道,就是因有贪妄之心。一有了贪妄心,就要惊动那喜动不喜静的识【神】。识神被惊,心意外驰,便要着于万物了,既然接触了万物,就要生出不想离开,而要索取的心,但是天下的事,哪能尽如所愿呢?如果求之不得,立刻就是无穷的烦恼。
【演说】上章说苦海众生不能得其真道,是因为三心不扫,四相不飞的原故。因人寄红尘,总是纷纷扰扰,朝夕营求,不得歇心。故此妄心一动,则神随意牵,追逐万物,而恋恋不舍,甚至废寝忘食,自感其愿。这样一来,身心不得养。道德经云:【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】。佛云:【寂然不动】,都是让人不动心的意思。假若苦苦贪求,即便一时侥幸求得到手,还不是家大业大操心大吗?谚云:【身旁无爱物,心中烦恼稀】。何况说是促促一生,不知何日归去。故有人生如蜉蝣的话呢。试看历代的佛祖圣贤,流芳千古,虽死犹生,足可以做后人的标杆榜样。另有一般不知礼义,妄贪妄取苟安偷生的人,死去遗臭后人。噫!同是一生,只因所为之事业不同,故此天渊之别了。愿世人熟思此意,方不致误了自己一生的事业。谚云:【两利相形取其重,两害相形择其轻。】古文云:【天地为万物之逆旅,光阴为百代之过客】。寒来暑往,日月穿梭,古今一件一件的事情,都被光阴催促过去了,这人生数十年的时候,哪还有功夫再招惹烦恼呢?俗语云:【知足者常乐,能忍者自安。】如不知足妄生贪求,一生总是烦恼。罗状元作的诗上说:【到无求处便无忧】的句子真是不错呢。
诗曰:惊动心神任驰游,着于万物欲贪求。
欲念未遂心转恼,贪求不得意生愁。
声色丛丛速回悟,孽海滔滔勿逐流。
了尽俗缘方成道,此时不修几时修。
第十四章
烦恼妄想,忧苦身心,便遭浊辱,流浪生死,常沉苦海,永失真道。
【字解】忧苦---忧愁苦恼的意思。浊辱---是污浊耻辱的意思。流浪---是漂泊不定的意思。苦海---是比喻无穷的苦境。指红尘世界,有生死转变而言。
【章解】对于万事万物,如有求不得的时候,便会生出烦闷恼怒的事情来。由烦闷恼怒中,便要想入非非,妄念一动,与身心添了无穷的忧愁和苦恼,便要遭受到许多的污浊耻辱,惹得漂泊下流,转变生死,永久沉沦在无边的苦恼境遇中,永远的迷失了真常不朽的道。
【演说】前章的意思,就是让人不妄求。本来天地间的万物,是赐于众生享受的。因人的福缘不一,所以享受的多寡,亦有所不同。更有一般妄作妄为之辈,胡遭乱闹,损阴功,败德行,经过轮回的转变,便分出了寿、夭、穷、通、富贵、贫贱。为富贵的人,不知惜福,骄傲奢华。贫贱的人,不知认命,不能固穷,因此就俗事纷纷,扰乱社会不得一刻的安宁。事情虽属复杂,但是不外乎【得失】二字。得意人便有无限的欣慰,失意人便无穷的烦恼,什么生死离别呀,自杀呀,都因此而发生出来。罗状元诗云:【得失荣枯本由天,用尽机关枉徒然】的意思,很是深远。不过俗人迷毒太深,谁还认这个头呢?如此日往月来,积罪深厚,难得超脱之路,永久沉沦在无边的苦境中。吾呆叟身荷代天宣化之职,不忍众生,久远沉醉,重将老子济世的婆心诉说出来,以惊醒迷顽者的痴梦。更希望四海同胞,洗心涤滤,休恋一切尘劳,谚云:【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】,即便俗事缠身,亦当用妙智慧照穿一切。佛云:【烦恼即菩提】,即是救苦的金丹。果然能够依此修行,自然不会遭受污浊的耻辱,亦不会流浪生死,常沉苦海,更不会迷失真道,事实有这样伟大的效验,但是必须知行合一,才能得到如此的好处呢。
诗曰:烦恼妄想致伤怀,欲蔽层层昧灵台。
常沉苦海随波去,永失真道着尘埋。
诚意坚决休忐忑,信心守定勿徘徊。
勿谓行道受魔难,功成自得见如来。
第十五章
真常之道,悟者自得,得悟道者,常清静矣。
【字解】见前。
【章解】真实不虚,常久不变的圣道,能够有悟性的人,自然会得着真意。得能悟透道理的人,便能永久皈依清静,不生不死了。
【演说】上章说到【常沉苦海,永失真道】。老子惟恐苦海的众生,自暴自弃,自认不能修持,以至耽误了自己伟大的事业。故此老子又说:【真常之道,悟者自得,得悟道者,常清静矣】。这章的【悟】字,很有意思,当知六祖慧能本不识字,然而悟性的功夫,超乎世外,无上之妙道,顿然悟穿,承证圣业,故有肉身菩萨之称。今之苦海众生,苟能真心悟道,顿生觉性,照穿尘缘,辨明真假,坚定信心,自然得着圣道的真滋味。所以说别人千言万语,不如自己的觉悟。人所不能醒悟的原因,是着于万物,而生出来的许多障碍及牵缠。当知红尘非家乡,肉身非吾体,石火电光,转瞬即化,一团真性无处寄托,空自漂泊尘寰,流浪生死,随波逐流,愈趋愈下,不但有负上帝的盼望,与仙佛济世的苦心,而且是泯灭了自己的根基缘份,耽误自己九玄七祖。当今天道普度之时,确是万载难逢的好机会,若轻轻错过,岂不可惜?当知【日月逝矣,岁不吾与】。佳期无多,绝不我侯。细心参悟,方知俺呆叟一片济世的苦衷,真是不容易呀!
诗曰:悟性穷源体真空,常依清静妙道凝。
感应通达一心印,智慧照遍万卷经。
能脱尘俗无人我,得证涅槃了死生。
克己成人兼天下,发大愿心渡蕴灵。
全书总论
老子的慈怀远大,关念着世界众生,作《道德》振聋启聩,做《感应》讲明因果,作《清静》指点玄机。真是因人设教,无微不至。这番济世的苦衷,真是以泰山之高,沧海之深,都不能比喻尽的。按历代以来,每次倒转降世的神秘,人莫能测,故孔子曾有【犹龙之叹】。清静的真意也就是佛家所说的【无余涅槃】,儒家所说的【达于至善之地】。老子愿人人皈依清静,不再受污浊的沾染。所以首先就倡导本来清静之说,始从大道无形、无情、无名,直至降本流末生出万物来。惟恐迷人失根忘本,故此又说到【清者浊之源,动者静之基,人能常清静,天地悉皆归。】这就是让人知本的意思。因为明本方能返本,知根始可归根。又说到人神人心,本来也是好清静的,不过受了一切物欲的引诱,才惹得不安静了。欲使皈依,还须从根本治疗,才能得到效果。所以必须澄心遣欲才能行呢。然而怎样才能做到澄心遣欲的功夫呢?须把身、心、物都看空了方可。但是老子又恐学道的人,趋入于顽空之境,所以又说【真常应物,真常得性】的道理。又恐独善己身不能兼善天下,故老子又说:【虽名得道,实无所得,为化众生,名为得道】。由此看来必须推己及人,方能达于至善。又说:【能悟之者,可传圣道】。这正是给后人开门引线呢。今三期末劫,道应普度的时候,明师奉命来传圣道,可是多少愚人,仍然墨守旧法,终日参禅打坐,妄想超生,不认金线之觉路,不体老子的遗言。咳!睹此执迷不悟的人们,只有付之一叹而已。再看老子说的【争】字与【德】字,都是含有很深的意思。为人若是空空得道,不能抛弃假相,妄起争夺,则必不能建功立德,终久不能归本达源,亦不能明道德的真意。值此,皇天悲悯,普及众生,然而尚有不求真道者,实乃堪怜堪叹,远隔尘缘灵根自昧,夙世尘劳何日可了?故而佛曾有云:【心未调伏,何能往生?】耶稣有云:【身背着罪,不能回天国。】众生如此迷昧,难免轮回转变,流浪生死。老子又恐慕道者信心不坚,知难而退,望洋而返,复又再三叮嘱,说是【真常之道,悟者自得,得悟道者,自然可以皈依清静,不生不死】。按此清静一经,不但是修道之至宝,也是治世之秘诀,三教圣人,都是出世兼入世,明体而达用的。世人多有误解偏论,就其实在,还不是一己之见吗?此清静一书,本来天衣无缝,浑然一体,又一本散于万殊,复由万殊归于一本,何有章次之分?今时解成十五章,也就是开一方便之门,便于阅读的意思。
我呆叟很希望读此书的人,要深体老子的衷心,实行老子的衷言,即便老子在天之灵,也会向你点头微笑呢。
太上老君赞
无为妙道,包罗天地,清静一书,尽载真意。
岁月来往,古今传递,堪叹众生,鲜知妙谛。
镇殿将军,独释其秘,兹尔缘深,休自暴弃。
得善服膺,践行竭力,成就正果,绵绵永继。
道祖略传
道祖姓李名耳,字伯阳,谥聃,周楚苦县濑乡曲仁里人,母怀孕八十一年,生而白首,故称老子,周时为守藏吏,通礼乐,盛德犹龙,孔子师之,学以自隐,无名为务,周昭王二十三年,驾青牛,过函谷关。
至关,关令尹喜曰︰『子将隐矣,强为我着书』,于是着道德经上下篇,共五千言,乃去,莫知其所终,本不以宗教名,自东汉张道陵以符箓禁咒之法行世,乃有道教教民之立,奉老聃为教祖。其哲义包括儒释之精髓;而道者,乃其所称谓一定之理,犹道路为人所由也,其旨惟『抱一』,抱一者何?即德念、德化、德行之德耳!
其道非他,乃道本于德,非德则非道,无德则无道;故道德经上下二篇,为后世宣扬德教者之楷模,唐德宗时,柳师浑,倡明德教,尊崇老子为教祖,而奉行教化,普及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