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體中文
当前位置:首页 > 中国传统文化 > 1.文化理论 > 详细内容
太上老君著大通经
发布时间:2011/8/11  阅读次数:1998  字体大小: 【】 【】【
  
太上老君著大通经
  
真空章
先天而生,生而无形;后天而存,存而无体。然而无体未尝存也。故曰不可思议。
  
玄理章
静为之性,心在其中矣。动为之心,性在其中矣。心生性灭,心灭性现,如空无象,湛然圆满。
  
玄妙章
大道无相,故内其摄于有。真性无为,故外不生其心。如如自然,广无边际,对境忘境,不沉于六贼之魔,居尘出尘,不落于万缘之化。致静不动,致和不迁,慧照十方,虚变无为。
  
       颂曰有法悟无法,无修解有修,包含万象体,不挂一丝头。
  
  
太  上  大  通  经  注

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
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太上谓无上可上,大通谓无所不通,经谓登真之径路,众所通行之道也。首章云无行无体谓真空妙理,最上一乘之妙也,即太上之义。次章云如空无相,谓四通八达无所窒碍,即大通之义也。下章云无相无为广无边际,谓大道至广至大至妙无穷,日用之间头头显露,此所以为经也。

【先天而生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显诸仁

【生而无形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藏诸用

【后天而存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所存者神

【存而无体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神无方,易无体

【然而无体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阴阳不测

【未尝存也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运化不息

【故曰:不可思议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妙用无穷


上真空一章
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原道之始也。子曰:天何言哉?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。即先天而生,生而无形之义也。中庸曰:视之而不见,听之而不闻。体物而不可违即后天而存,存而无体之义也。然而元体故运化生成,而无穷也,非穷理尽性者,其孰能于此!故授之以玄理章。

【静为之性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寂然不动  

【心在其中矣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感而遂通
【动为之心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见物便见心

【性在其中矣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无物心不见

【心生性灭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心生种种法生

【心灭性现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心灭种种法灭

【如空无相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大象无形  

【湛然圆满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道上欲下


上玄理章
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原性之元也。中庸曰: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,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即静为之性之义。又曰: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,即动为之心之义。性本静非心则不见,心本静非动即不见,因物见心,潜心见性,性寂知天,是谓通也。苟或心随物转,性所以忘也,故曰心生性灭。设若潜心入寂,性所以现也,故曰心灭性现。盖性如虚空,动与不动当寂,见与不见常明,一切物来相扰如片云点虚空相似,太清还受点也无,既不受点则湛然圆满,我之性天亦复如是。  

【大道无相,故内其摄于有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养其无象,象故常存

【真性无为,故外不生其心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无所用心,心故常存

【如如自然,广无边际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无为则无不通  

【对境忘境,不沉于六贼之魔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我不逐境,境无干我

【居尘出尘,不落万缘之化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我不立尘,尘不染我

【致静不动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大定  

【致和不迁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大慧

【慧照十方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火明  

【虚变无为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大通


上玄妙章
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明道之理也,故次之以玄理章,洞古经云:养其无象,象故常存。即大道无相之义。孟子曰:无为其无所不为,即真性无为之义。内无相则如如自然,外无为则广大悉备。祖师谓丹田有宝休问道,对境无心莫问禅。即此义也。对境忘境何魔之有?居尘出尘何缘之有?缘息则性静魔息,则心和。致静则不动,致和则不迁,二理兼持则圆明普照,神变无方也。  

【颂曰:有法悟无法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心随法生,法随心灭

【无修解有修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性本无修,修即非性

【包含万象体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心空性寂,无所不容。

【不挂一丝头】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才染一尘,即成渗漏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上颂言其体用也,体之则无,用之则有。所以自有法,顿悟无法。因无修,勘破有修。至于有无不立,心法双忘,体同太虚,包罗无外,大道之理至是而尽矣。
  
我要评论
  • 匿名发表
  • [添加到收藏夹]
  • 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未登录
最新评论
所有评论[0]
    暂无已审核评论!


考立佳提分网 | 版权所有联系信箱fozairenjian#126.com(使用时#改@  |  管理 

本站域名   www.kljtf.com